服务热线:

【科大南迁50年50人在高新】许杨:将秸秆“变废为宝”的博士后

更新时间: 2024-06-21 12:41:54     作者: 华体会导航

  依托中国科大尖端科研力量以及一批批从中国科大走出的优秀学子,合肥高新区获得了长足发展。一直以来,合肥高新区为中国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提供了生根发芽的沃土,而无数中国科大师生和校友也为合肥高新区的发展贡献出了青春智慧。

  为了展现中国科大与合肥高新区一同成长的历史进程,讲述校区共荣共生、携手创新的生动故事,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科大南迁50年50人在高新”系列宣传,讲述50名在合肥高新区工作、生活、创新创业的中国科大师生校友的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是中国科大先研院副研究员许杨的故事。在读博期间,许杨承担了一项关于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课题,没想到,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产品就成了他的创业方向,一家全新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也即将诞生。

  2018年完成硕博连读以后,他选择进入了以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最大的目的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做博士后,他的人生道路从此发生了转折。

  “先研院对博士后的考核是看产业化成果,专利发表情况,不考核文章。”许杨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能够放开手脚全身心的去了解产业并去解决产业痛点。

  在读博期间,许杨承担了一项关于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课题。“通俗地说,就是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更有价值的产品,”他说。

  在他的导师傅尧教授的带领下,以许杨为骨干的课题组研究出一种全新的化学工艺,他们利用水相解聚、分子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技术将秸秆转化成可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糖、5-羟甲基糠醛,进而可以生产乙醇、可降解呋喃聚酯等化工产品。

  要实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反应设备和分离设备。“我们在科研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发现,市面上能买到的仪器设施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只可以自己设计加工,对仪器设施进行了创新。”许杨说。

  他理解的产业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变革性的,如中科大在量子信息等方面做的产业化尝试。而另一种则是渐进式的,只是解决产业化中的某一个技术难题,却可以把一个痛点解决到极致。许杨说他的创业属于第二种。

  “我们跟同行的科研人员交流,发现他们其实很要求我们的仪器设施,”他说。“我们在后来推广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反应设备和分离设备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验室场景中,很多研究的第一步是得到目标物质,用量小,对纯度要求也很高。许杨的团队研发出一种小型化的桌面级产品能很好地满足实验室的需求。

  而在产业中,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萃取技术更是大范围的应用于日化用品、香精香料、饮料、中药饮片等产品的生产中。但是由于提取技术普遍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提升迫切地需要技术升级。而他们的技术能够很好的对接上。

  许杨在市场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很多企业的提取方式只是把植物原料放在锅炉中用水蒸煮,晾干水分后获得粉末,然后继续生产最终产品。这样面临两大缺点,一是提取效率低,浪费严重,二是产品纯度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

  使用许杨团队研发的水相解聚、分子蒸馏和超临界萃取技术和设备能有效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而且植物残渣还能更加进一步处理,获得有价值的物质,这样就能真正地把植物原料“吃干榨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显著降低。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许杨已经找到了市场,有了一些重要客户。目前,他一方面在跟先研院讨论成立公司的事情,包括公司架构和专利技术入股等事项,另一方面正在通过先研院的人才招聘渠道和猎头公司招募人才,组建公司的创业团队。

  “目前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缺资金,好在现在有了一些客户,所以第一步就是以技术养技术,锻炼团队,”许杨说。

  “最初团队没有建立时经常一个人开车出差,有一次一个人连续开了十二个小时车,跑了上千公里。”他说。

  前不久,他做了一个手术,尽管术后医生叮嘱他要在家修养至少一个星期,但他还是放不下工作。出院后两三天,他就回到办公室处理紧急工作,使得病情复发,于是他又回医院做了第二次手术。

  许杨说他在创业路上吃过的所有苦头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创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这样一个曾经出类拔萃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技术上的事情已经不是难事,而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他需要面对的却远远不止技术上的事情。

  “就拿开拓市场来说,作为未来公司的创始人,我必须自己先了解市场,只有这样,将来才可能当好一个企业的领头人。”

  “以前不知道如何跟企业打交道,后来我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推销员,”许杨说。“感觉现在脸皮变厚了,也更了解不一样企业的实际的需求了。”

  目前,许杨已经通过猎头公司成功找到了一位专业人才,即将扛起开拓市场的重任,而别的方面的管理人员也在陆续就位。